宾川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2-12-08   浏览次数:   【字体:

前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一个具有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实施好《纲要》,对于继续抓好和用好面临的战略机遇、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宾川经济全面繁荣、社会和谐文明、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共大理州委办公室大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大理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大办发〔2009〕33号)和《中共宾川县委办公室宾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宾办发〔2010〕6号)要求,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中共大理州委关于制定大理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宾川县委关于制定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经过前期深入调研,结合宾川实际,并与省、州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后,特制定了《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纲要》是未来五年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凝聚了全县各族人民的智慧,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纲要》既指出了人民期望的发展方向,又提出了需要政府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努力实现的目标,更在公共服务领域作出了庄严承诺。动员全县各族人民,全面完成《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是全县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宾川县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受惠颇多、经济社会发展极快的时期。五年来,在中央、省、州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人民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务实创新,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力应对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有效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既定的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可达468479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11.42%。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54:17:29调整到2010年的46:24:30。人均生产总值13328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9.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14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10.85%。财政总收入30069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2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2419万元(五年累计为733792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42.07%。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达54.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507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17.4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34%,物价总水平基本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一大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抓两头、带中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10年,以柑桔、葡萄为主的优质水果面积达18.94万亩,以大蒜、香葱为主的特色蔬菜面积达13.81万亩,核桃面积达54.04万亩;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面积达21.64万亩,备案农产品品种达15个,惠及农户5万余户;年末生猪存栏26.07万头、大牲畜存栏9.81万头、山绵羊存栏13.92万只,肉类总产41218吨;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协会)达114个,社(会)员达15482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达105户,获商标注册的农产品达21个,获“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达11个,产地认定面积17.77万亩,获农产品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11户。五年累计完成40个行政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3个新农村示范行政村建设,225个中间村组(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然村和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村)建设。2010年预计,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13436万元,年均递增6.30%;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54708万元,年均递增11.36%。

三、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积极配合国家重点项目鲁地拉电站建设,重点实施了渔泡江铁川桥电站、平川河盘口箐电站、煤炭资源开发整合、鸡足山矿泉水生产线技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钢球钢衬板锤头生产线建设、葱蒜加工厂建设、燃料乙醇生产线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电力、矿产、建材、生物资源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达12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3户、产值超五千万元企业5户;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80880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27.79%;工业增加值达46042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14.58%,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83%。

四、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积极创新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与大理旅游集团达成鸡足山投资开发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大理开幕式鸡足山名山系列游活动、鸡足山祝圣寺百年庆典暨金殿开光系列佛文化活动,提高了鸡足山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旅游产品竞争力,鸡足山被入列“中华十大名山”,并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省级文明风景区,以鸡足山为龙头的旅游业稳步推进;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物流配送、社区服务、邮政电信、保险等服务业进一步扩展。2010年,预计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131.98万人次,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12.50%;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3.66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52.91%;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41981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13.00%。

五、城镇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实施了县城南片区开发、第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了州城、鸡足山等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和大理州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内8个自然村的修建性详规。县城建设步伐加快、特色集镇建设成效明显,县城已创建为省级甲级卫生县城、鸡足山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省级生态乡、平川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拉乌乡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州城镇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小城镇。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特色小城镇为补充,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功能的城镇化体系。2010年,预计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其中:县城面积5.26平方公里,小城镇面积6.74平方公里,全县城镇人口达124570人,城镇化率达35.30%。

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更加完善

实施了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域公路逐步成网、水利设施继续改善、电力供给能力明显增强、邮电通信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预计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640公里;农田水利化程度达78.39%;电力发电装机容量26055千瓦,“35千伏”输电线路达158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达28公里;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分别达31457门、209730部,电话普及率68.53%。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3792万元。

七、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稳步上升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稳步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加强。到2010年,五年累计造林合格面积达34.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9.30%;推广节能高效照明灯具145940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面积115105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767盏,新建农村沼气池23790口、节柴灶70690眼;SO2排放量、COD超额完成州下达的削减任务,单位GDP能耗为0.813吨标煤/万元,累计能耗下降15%;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9.78平方公里;县城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99%,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八、改革开放服务水平纵深推进

农村税费、集体林权制度、文化卫生体制、县乡财政体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五项”保险等改革平稳推进;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不断创新、拓展,引资项目库进一步完善,引资成功率和项目资金到位率显著提高,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工作开创新局面。2010年,预计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3100万元,外贸出口总额达3638.36万美元。

九、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五年累计改扩建校舍23万平方米,2010年,预计全县在校学生(含幼儿园)56811人,占总人口的16.03%,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0.00%,普通高考上线率居全州前列。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预计全县人才总量达2.38万人,科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3.80%提高到2010年的48.60%,成功创建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预计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304405人,参合率94%,孕产妇死亡率36.24人/10万人,拥有卫生专业人员1.70人/千人。劳动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2010年,预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人数144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10%。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0年,预计全县参加五大险种人数52827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789人,农村特困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60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五年累计达6942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国防动员、关心下一代工作、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计划生育、老龄、残疾人等事业进一步发展。

十、和谐宾川建设成果有效巩固

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平安宾川创建成效显著,成功创建为云南省先进平安县,2010年,预计全县平安家庭农户达79702户,平安创建合格率达99.20%,社会治安防范体系覆盖率达97.00%;以网吧、网络、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净化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文明单位(村)、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希望工程、寒窗助学、春雨行动、贫特困大学生资助等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和爱心助学成果丰硕;以农村环境整治、绿色走廊、户外广告形象、礼仪宣传教育、旅游环境优化等为重点的示范工程的实施,树立了环境优美、注重礼仪、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宾川形象。

宾川县“十一五”规划制定了宏观经济、和谐社会、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5个方面的31个主要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5个、约束性指标15个、导向性指标1个。预计执行结果是:完成和超额完成指标27个,占87.10%。接近完成指标4个,占12.90%,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比重,2010年预计三次产业结构比重46:24:30,与规划目标39:27:34存在差距,原因是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有“此消彼长”关系,全县一产比重大、二产基数小,三次产业结构比重通常很难同时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城镇绿化覆盖率,2010年预计22.68%,与规划目标35.00%差距较大,原因是对发展基础估计不足、对发展趋势分析不够,导致规划指标确定过高,难于完成;三是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10年参保职工为6790人,与规划目标12000人不符,原因是体制机制变化致使参保人群减少,目前已不足万人,所以难于完成;四是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010年预计达54.4%,与规划目标58%尚有差距,原因是规划指标确定过高,加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所以难于完成。“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完成情况统计表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05

实际数

2010年计划

2010年预计

计划数

五年平均递增%

预计数

五年平均递增%

1

生产总值(万元)

231250

370000

10

468479

11.42

2

单位GDP降耗%

-12

-15

3

人均生产总值(元)

7016

11188

9.3

13328

9.9

4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

54:17:29

39:27:34

46:24:30

5

生产总值中非公经济的比例(%

48.5

58

54.4

6

财政总收入(万元)

10796

17200

10

30069

22.74

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45337

91400

15

262419

42.07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45516

80400

12

101507

17.4

9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1.7

3

4.34

10

人才总量(万人)

1.1

2.25

2.38

11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6.3

7

12

科技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43.8

48.5

48.6

13

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人员数(人)

1.79

2.5

1.7

14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69.5

72

72

0.5

15

孕产妇死亡率(人/10万人)

≤60

36.24

16

婴儿死亡率(

≤10

8.34

17

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普及率%

64.9

82.7

84

18

广播、电视覆盖率%

9598

9898

9698.6

城镇化指标

19

城镇化率%

27.97

35

35.3

20

城镇绿化覆盖率(%

35

22.65

可持续发展指标

21

人口自然增长率(

4.98

≤7

6

22

年末总人口(万人)

33.04

33.96

0.55

35.19

23

森林覆盖率(%

41.1

49.3

24

城镇登记失业率(%

≤3

3.1

2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338

3012

5.2

3914

10.85

26

养老保险人数(人)

12000

7

15188

27

失业保险人数(人)

9000

3

6790

28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人)

15000

5.5

20572

29

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87.7

90

94

30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万人)

26.26

30.57

3

30.73

31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

2500

6552


经过五年努力,为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五大基础:一是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预计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68479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30069万元,均居全州领先水平,居全省中上水平,特别是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13436万元,始终位居全州第一,位居全省前十位,是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二类县。二是特色支柱产业初步形成。2010年,预计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76153万元、水果产量达36.58万吨、蔬菜产量达31.13万吨,始终保持全州第一、全省前十位的发展水平,以果蔬产加销一体化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已初步形成;全县年旅游接待人数保持在100万人以上,旅游总收入达13亿以上,以鸡足山特色旅游为龙头的旅游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10年,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2419万元(五年累计为733792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42.07%,一大批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县域基础设施,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四是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2010年,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507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17.4%;全县已建成综合类农贸市场37个,专业市场20个,村级市场30个;商贸流通经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7966户,商业零售网点4688个,覆盖全县的商品流通和商贸经济网络已基本形成。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预计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13436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6.3%;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54708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1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14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10.85%。在全州、全省县市排位中,始终居全州领先水平、居全省前列。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

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宾川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十二五”时期,我县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要抓住四大机遇,发挥好五大优势。

(一)加快发展的四大机遇

1、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未来十年,国家确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要迈上三大台阶。按照初步规划,国家将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尽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宾川属西部欠发达地区,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给全县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带来资金、政策机遇。

2、云南省实施的“两强一堡”战略机遇。随着云南“两强一堡”(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启动实施,今后一段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加强扩大对外开放将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国家将会更多关注和支持云南,省、州也将会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和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宾川是大理州对外开放的北大门,是大理州北连内地的交通、信息、物流节点,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加之,宾川生物、矿产、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推进宾川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结合,扩大对外开放、培植壮大以鸡足山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3、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战略机遇。宾川属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1+6”发展战略的副城之一,位于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建设中“网络化城市群核心区”内。功能定位上,拟定把宾川建设成为:滇西中心城市西北向四川联系,拓展腹地的战略性节点和交通物流服务节点;具备佛教文化、侨乡文化和热区文化特质的著名养生胜地和生态旅游城市;以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特色产业和以烟草、建材为主导的新兴制造业基地。这为推进宾川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4、全球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机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已达成共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践行这一着力点的具体体现,国家、省和州必将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予以高度关注和支持。宾川具有丰沛的光热、广阔的土地等现代农业资源,独具特色的佛教、历史、民族民间、侨乡、农耕、特色饮食等旅游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资源,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现代旅游业、文化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低碳产业”的理想之地,这为宾川发展低碳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稳定、持续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二)充分发挥五大优势

1、农业资源优势。宾川素有“天然温室”、“热区宝地”之美誉,加之县域内土地宽广,热区现代生态农业资源优势明显,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优质柑桔基地”、“全国兴果富农工程果业发展百强优质示范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

2、旅游资源优势。宾川拥有独具特色的佛教、历史、民族民间、侨乡、农耕、特色饮食等文化,以鸡足山佛教、原始自然生态文化为核心,以文化体验、史迹考察、商贸旅游、节事节庆、体育运动和度假休闲为支撑的旅游产品体系已初步形成,旅游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3、侨乡资源优势。宾川归侨、侨眷与东欧、北欧、北美及东南亚、南亚等25个国家和地区有广泛联系和友好交往,是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4、能源资源优势。宾川日照丰富,空气透明,太阳辐射强,年均太阳总辐射6508.2MJ/㎡.a,年均日照时数2670小时,年均日照百分率60%。县域内两江(金沙江和渔泡江)、四河(纳溪河、平川河、朵背箐河和清水河)水能资源理论储量230万千瓦,小水电容量约为10万千瓦。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前景广阔,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开发优势明显。

5、矿产资源优势。宾川有无烟煤、磁铁矿、硅藻土、大理石等20余种矿产,特别是无烟煤、大理石材两类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较大投入。经过多年发展,宾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县市相比,仍需较大投入。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县域内既无铁路、高速公路过境,又无水路、航空运输,进出境仅由二级公路连接,交通瓶颈制约明显,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同时,由于宾川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县级财政收入单一,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严重不足。

(二)开放型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退,频繁国际贸易争端对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形成严重冲击,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宾川出口创汇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品外贸出口总额小,竞争能力弱。

(三)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2010年,宾川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6:24:30,与全国、全省、全州相比,二产不强、三产不快的问题突出,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平衡。2010年,宾川城镇化率为35.3%,比全国、全省的城镇化率均低,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重道远。

(五)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弱。宾川生物资源丰富,但受干旱气候的影响,发展水平年差距大,矿产资源有限,属限制性开发产业,县域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弱,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六)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较为繁重。随着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化,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加多样化,水电移民安置、城镇开发建设等引发的新问题新矛盾日益凸显,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较为繁重。

(七)思想解放仍然不够。少数干部机遇意识不强,改革创新能力弱,工作作风有待改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战略,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宾川建设成为服务滇西中心城市向西北联系四川、拓展腹地的战略性节点和交通物流服务节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力点,促进城乡生态化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民生事业,努力把宾川建设成为经济全面繁荣、社会和谐文明、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区域经济强县。

二、总体思路

“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建设三大基地,提升四大网络,实施五大战略,实现六个跨越。

——建设三大基地:一是发挥优越的光热、土地等农业资源优势,把宾川建设成云南省重要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二是利用丰沛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自然资源优势,把宾川建设成云南省重大的新型清洁能源基地。三是依托鸡足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把宾川建设成享誉南亚、东南亚的著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

——提升四大网络:一是建成以县际高等级公路为枢纽,县乡公路为骨架,乡村公路通畅,客货运站点分布合理的交通网络。二是建成以水源工程为龙头,引输水干渠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旱能灌、涝能排的水利网络。三是建成以水电、新能源开发为重点,输变电站合理分布,线路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电力网络。四是建成网络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的覆盖县域全境的信息网络。

——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实施“富裕宾川”战略。把富裕人民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农业富民、抓工业富县、抓旅游活县,在发展中富民,在富民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实施“生态宾川”战略。以绿色增长为核心,坚持不懈地走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三是实施“文化宾川”战略。围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节日文化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独具特色的佛教、历史、民族、侨乡、农耕、饮食等文化挖掘,打造文化品牌,扩大宾川文化影响力。四是实施“创新宾川”战略。以创新驱动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战略,加强技术、制度、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形成核心竞争力,激发要素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使产业经济在未来的竞争和产业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五是实施“开放宾川”战略。紧紧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强多层次、多领域的区域合作,扩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

——实现六个跨越:一是实现农业大县向绿色经济强县跨越,二是实现工业小县向工业经济大县跨越,三是实现旅游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跨越,四是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跨越,五是实现社会事业发展低层次向高层次跨越,六是实现社会发展总体平稳向平安和谐跨越。

第二节 主要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

二、协调发展的原则。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培植绿色产业。

四、开放合作的原则。加快融入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发挥资源优势,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立足于国内,积极开拓两个市场。

五、重点突破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积极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创造条件,重点破解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等难题。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定性目标

到2015年,实现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比重明显增加,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支柱产业积聚效应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构建和谐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财政增长与农民收入同步发展。

二、定量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全县生产总值(GDP)年均递增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GDP)年均递增10%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5%以上。

——结构调整目标。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37:30:33。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达60%。城镇化率达42%以上。

——人口资源环境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6.12万人以内。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9.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城镇绿地率达25%以上。单位GDP降耗能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

——社会公共服务目标。学龄前儿童入园率8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99%。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8.5%。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0%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8年。科技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50%。拥有卫生专业人员2.5人/千人。拥有医疗机构病床数3.2张/千人。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90%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99%。

——民生改善目标。累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人数达25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5000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9%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物价基本保持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

——基础设施目标。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2040公里。水电装机容量达68055千瓦。

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及布局

第一节 空间结构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依托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理念,坚持分层接轨、渐次推进的原则,形成“沿路”带状格局,加强产业发展、城市功能、便利交通、发展要素和生态建设等方面与省州的有效对接,全面融入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和大理滇西中心城市“1+6”发展战略,整体形成“一轴、两翼、一廊、三带”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结构,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轴:以省道祥宁公路(祥云—宁蒗)宾川段为中心轴,东可出县跨州入昆、南可出县跨州出境、西可直通州府、北能出县跨州出省,突出宾川人流物流信息流节点的重要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

——两翼:以拉乌—平川—钟英公路为东翼,排营—上沧—鸡足山公路(鸡足山旅游公路)为西翼。

——一廊:把拉乌—平川—金牛—鸡足山公路建成为东南至西北辐射全境的经济开发走廊。

——三带:以“一轴”为依托,建中部综合经济带,包括乔甸、宾居、州城、金牛、力角5镇,重点培植优质果蔬、优质白肋烟、烤烟、现代畜牧业、园区工业、清洁能源、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服务、信息和市场网络服务等产业,把其建成宾川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工业经济重要板块、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区、信息及市场网络服务示范区。以“东翼”为依托,建东部生态经济带,包括拉乌、平川、钟英3乡镇,重点培植水电、经济林果、中药材、有机烟叶、畜牧等产业,把其建成宾川水电开发产业区和山区生态农业开发产业区。以“西翼”为依托,建西部低碳经济带,包括大营、鸡足山2镇,重点培植旅游、清洁能源、经济林果、现代畜牧业等产业,把其建成大理州乃至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综合示范区。

第二节 城镇布局

按照空间结构,结合大理滇西中心城市“1+6”发展战略,将宾川城镇布局为“一核、两心、三镇”。形成“一核、两心”为珠,“一廊”为线,以线穿珠,核、心相连,横贯三带,辐射三镇的宾川经济发展载体。

——一核:围绕“一轴”,按照大理滇西中心城市“1+6”发展战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宾居州城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把县城建成为滇西宜居园林城市,把宾居州城新区建成集优质果蔬生产、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商贸物流较为发达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两心:围绕“东翼”,把平川建成辐射钟英、拉乌的东部生态经济中心。围绕“西翼”,把鸡足山建成西部旅游经济中心。

——三镇:把大营镇建成集清洁能源开发、民族民俗文化挖掘、旅游商贸服务为一体的新型能源示范镇。把力角镇建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镇。把乔甸镇建成海稍鱼特色饮食文化名镇。

第三节 农业产业布局

一、种植业

(一)烟叶产业:烤烟重点布局在乔甸、大营、鸡足山、平川、钟英、拉乌等乡镇;白肋烟重点布局在力角、鸡足山、金牛等镇。 

(二)粮食产业:粮食重点布局在金牛、宾居、州城、力角、乔甸、大营、鸡足山、平川等乡镇。

(三)核桃产业:核桃重点布局在拉乌、平川、大营、鸡足山等乡镇。

(四)水果产业:葡萄、柑桔、石榴、早熟梨、冬桃等水果布局金牛、宾居、州城、力角、乔甸、大营、鸡足山、平川等乡镇;苹果、蜂糖梨等水果重点布局在平川、钟英、拉乌等乡镇。

(五)蔬菜产业:香葱、大蒜等蔬菜重点布局在金牛、宾居、州城、力角、乔甸、大营、鸡足山等乡镇;反季节、无公害、生态化蔬菜重点布局在大营、平川、鸡足山、宾居等乡镇。

(六)中药材产业:附子、大黄、木香、芩归、重楼等中药材重点布局在平川、拉乌、鸡足山、钟英等乡镇。

二、畜牧业

(一)生猪产业:生猪产业重点布局在金牛、宾居、州城、力角、乔甸、大营、鸡足山、平川等乡镇。

(二)肉牛产业:肉牛产业重点布局在平川、乔甸、大营、鸡足山等乡镇。

(三)奶牛产业:奶牛(奶水牛)产业重点布局在宾居、州城、金牛、鸡足山、力角等乡镇。

(四)黑山羊产业:黑山羊产业重点布局在平川、乔甸、大营、鸡足山、金牛、州城、宾居等乡镇。

(五)禽蛋产业:禽蛋产业重点布局在州城、宾居、金牛等乡镇。

第四节 工业产业布局

以福源工业园区为“一个中心”,以祥宁公路宾川段、大理州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内拉乌—平川—金牛—鸡足山公路为“两条轴线”,进行工业产业布局。规模以上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一批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规模以下工业以乡镇为主,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加工村镇和特色产业镇。

一、能源产业布局

(一)水能:在金沙江、渔泡江、清水河、平川河流域建设鲁地拉、铁川桥、盘口箐、新田等水电站。

(二)太阳能:在长坡岭、大坝子、白沙箐、鸡坪关、城丫口、石鼓楼、大营洪水塘和干海子等8个区域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一期开发大营洪水塘场址。

(三)风能:在唐古地、得底么、五顶山、白草龙、力角界牌箐、黄竹坪等6个区域建设风能发电站。

(四)煤炭资源:布局在州城镇东庄、老赵、金牛镇干甸、乔甸镇子弟棚、拉乌乡大河口、力角镇广黄鱼棚6个矿区。

二、生物资源产业布局

布局于县城南部,东至金牛镇太和华侨社区道路,南至新坪村,西至桑园河,北至大新村,面积4.6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绿色食品、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印刷、冷藏及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建成集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区。

三、矿产资源产业布局

以铁、铅锌、金、铜为主的金属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布局在宾居、大营、州城、乔甸、钟英等乡镇;以石材、砂加工为主的建材开发重点布局在金牛、宾居、大营、州城、平川、鸡足山等乡镇。

四、加工制造产业布局

布局于县城东部,东至赖山山脚,南至水泥厂以南,西至铜宝庄村以东,北至自所营以南,面积5.56平方公里,以及羊公箐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水泥、石材、砂料开发、工业固废利用为主的建材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建成宾川县重要的建材和农机具生产销售中心。

第五节 旅游产业布局

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旅游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客观分析宾川县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突出特色,彰显精华,构建宾川旅游“一个中心、两条精品线路、四大功能区、五大旅游产品,六大重点景区(项目)”的总体布局。

——一个中心:县城旅游集散中心,为宾川县城区及周边辐射地区。旅游功能定位为旅游服务集散、形象体验、购物休闲中心。

——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条是苍山—蝴蝶泉—崇圣寺—大理古城—洱海(游船)—鸡足山的县际精品旅游线路,要充分利用与大理旅游集团合作的契机与优势,把宾川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鸡足山景区纳入大理旅游环线的核心旅游景区,积极推介旅行社团队旅游。另一条是鸡足山—县城旅游集散中心—金牛镇柳家湾华侨社区侨乡生态文化旅游—州城古镇(大营崆峒山)—海稍水库(萂村)的县内精品旅游线路,要充分挖掘宾川独具特色的佛教、历史、民俗、侨乡、农耕、特色饮食等文化,开展面向散客文化体验旅游。

——四大旅游功能区:西北部佛教文化旅游功能区。位于宾川西北部,包括鸡足山、大营、力角3镇;功能定位:把该区建成以佛教文化旅游为核心,集佛教朝拜、民俗文化体验和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功能区;分鸡足山佛教文化旅游、大营崆峒山旅游、萂村民俗文化村旅游三个旅游区。中部环县城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功能区。位于宾川中部,包括金牛、州城2镇;功能定位:集农业生态观光、侨乡民俗风情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旅游功能区;分侨乡生态文化旅游和州城古镇历史文化旅游两个旅游区。南部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功能区。位于宾川南部,包括乔甸、宾居2镇;功能定位:以乡村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集生态观光、度假休闲、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旅游功能区;分海稍水库度假休闲旅游和宾居观光休闲旅游两个旅游区。东北部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功能区。位于宾川东北部,包括平川、钟英、拉乌3乡镇;功能定位:以历史文化、特色林果体验为主,集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功能区;分平川史迹观光体验旅游、鲁地拉水电站坝区旅游、拉乌生态乡核桃谷三个旅游区。

——五大旅游产品:佛事朝拜旅游。深入挖掘鸡足山佛教文化,全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意义深远的名山胜景,使鸡足山成为香客信众向往的佛教朝拜圣地。生态观光旅游。重点开发鸡足山四观八景和雄、险、奇、秀、幽的自然生态景观;开发热区观光园(柑桔、石榴、葡萄、咖啡、杨梅、冬桃等);开发上沧海湿地和拉乌核桃谷。休闲度假旅游。充分发挥鸡足山原始生态保护良好,空气质量高,适宜休闲疗养的气候优势,建设和完善度假休闲场所和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不同档次旅游者的需要。历史文化旅游。充分发挥州城、平川和白羊村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历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充分挖掘白、彝和僳傈等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俗文化,积极筹建民族艺术和民族歌舞展演中心、民族文化生态村寨,举办大型传统节庆活动,向中外游客展示民族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喜庆节日、风味食品等民族风情文化,大力开发参与和体验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

——六大旅游景区(项目):鸡足山佛教朝拜旅游区、县城旅游集散中心、侨乡生态文化旅游区、州城史迹文化旅游区、海稍水库休闲度假旅游区、萂村民俗文化村。

第六节 市场布局

按照“政府领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方投资、各记其功”的原则,在巩固完善现有的粮食、果蔬、工业品等综合或专业市场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建设,走专业化、规范化之路,推进商业区和社区商业设施建设和改造,构筑“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形成以县城市场为中心、乡镇市场为重点、村社市场为补充的现代化市场服务体系。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布局和城镇布局,“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县级市场2—3个,支持改造建设乡镇市场5—8个。重点建设滇西果蔬交易中心、工业品集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汽车交易中心等市场,培植1—3户专业物流运输公司。

第四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确保“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实现,需着力抓实产业经济、城乡协调发展、基础设施支撑、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谐社会保障七大体系建设。

第一节 构建产业经济体系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依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区资源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组织、经营模式,拓展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深层次挖掘潜力,实现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目标,构建种植高效、养殖先进、加工发达、流通活跃的发展格局,努力把宾川建设成云南省重要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一产增加值30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

(一)农产品基地建设。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研究完善并制定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稳步发展20万亩优质粮食、10万亩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做大做强30万亩水果(柑桔、葡萄、其它水果)、70万亩泡核桃、年出栏5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巩固“两烟”(烤烟、白肋烟)生产基地,新建脱毒红薯、小粒咖啡生产基地。

(二)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走“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发展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中小农业企业,大力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和农产品经纪人,加快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逐步形成覆盖城乡、连接产销的骨干农产品批发交易网络,努力把宾川建设成滇西果蔬交易集散地。

(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巩固和提升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成果,尽快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重点要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三品(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和产地认定、地理标志产品(商品)申报认证、农产品商标注册等认证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展洽会、推介会等活动,大力宣传和推介宾川农产品。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构建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为主体,农业科技院校、科研单位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信合支农主力军作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新模式。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村保险覆盖面。

二、新型工业产业体系

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实施工业经济发展“倍增计划”,加快以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发展壮大生物资源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制造三大产业集群,构建“一园多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6亿元,年均递增12%。单位GDP能耗控制在州下达的指标内。

(一)开发新型清洁能源。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州完成鲁地拉电站建设,全面完成渔泡江铁川桥、平川河盘口箐、清水河新田水电站开发建设,培植水电产业;依托大集团大企业,充分发挥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优势,开发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产业;以燃料乙醇项目为主,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开发产业。到2015年,力争在光热和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把宾川建设成云南省重大的新型清洁能源基地。

(二)壮大三大产业集群。一是生物资源加工产业集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积极推进“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推动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政策向龙头企业倾斜,发挥云福、宽恳、国巨、清水河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葱蒜、水果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到2015年,实现5户企业达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标准。二是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集群。加大对矿产资源勘探力度,推进“电矿结合”,积极探索利益分配新机制,逐步实现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全县矿井控制在18对以内;加快宾居白象厂日处理原矿石500吨磁铁矿选矿厂等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宾川鸡足山明泉矿泉水的品牌效应,确保年产9万吨矿泉水生产线技改项目达产达标。到2015年,全县年生产原煤100万吨以上,洗选煤50万吨以上。三是建材(制造)产业集群。发挥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产业优势,积极引导生产企业技术创新,开发各种轻质、高强、耐磨、多功能新型环保建材,拓展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规范砖、瓦、砂、石等传统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石材加工产业和农业机械制造。

(三)发展园区经济。按照《宾川福源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遵循“一园多区”和错位式发展的思路,吸纳聚集一批专业技能强、有创造力、有管理经验的人才或企业家,建设生物、能源和加工制造三大专业产业加工区,培育有知名度的园区品牌,发展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企业,形成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使园区经济成为财政增收新的增长点。到2015年,初步实现工业项目园区化、园区产业特色化、园区政策特殊化、园区建设资金多元化和园区管理市场化发展目标。

三、第三产业经济

加快发展以鸡足山景区旅游为龙头的旅游业,以金融、电信、保险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到2015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7亿元以上。

(一)旅游业。按照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要求,积极挖掘宾川独具特色的佛教、历史、民俗、侨乡、农耕、特色饮食等文化,加大投入,改善交通及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优化旅游要素、空间和产品结构,构建宾川“一个中心、两条精品线路、四大功能区、五大旅游产品,六大重点景区(项目)”旅游产业总体布局,形成旅游极、轴、区相结合的整体格局,把宾川建设成享誉东南亚的著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加速旅游产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使旅游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支柱产业,到2015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社会总收入20亿元以上目标。

(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金融、电信、保险、信息、星级酒店、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粮果蔬物资物流园区或中心,新建扩建一批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和大型现代超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加快构建交通运输、仓储配送、加工流通、信息网络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开放型的大物流体系,把宾川建设成服务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向西北联系四川、拓展腹地的战略性节点和交通物流服务节点。

(三)房地产业。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社会需求,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居民住宅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做好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加快适应各种需求的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建设,使房地产业成为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开放、规范和可调控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健康发展。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十二五”期间,建设廉租住房600套、面积30000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40套、面积2800平方米。

第二节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体系

围绕“做强县城、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目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构建以环境美、特色明、功能齐、辐射强的县城为中心,以独具专业功能、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为补充的城镇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就业、社会事业协调互动发展,城乡布局更加合理、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乡村环境更加优美的一体化新格局。到2015年,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其中:县城面积7.5平方公里,小城镇面积8.5平方公里,全县城镇人口达15.21万人,城镇化率达42%。

一、县城建设

围绕滇西中心城市1+6发展战略,按照“做大规模、完善功能”的发展思路,加快县城“北拓西优”步伐,完善城镇功能增强承载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吸纳力、强化市政管理提升凝聚力,把县城创建为宜居园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重点实施侨乡风情园、城市公园、北片区开发、县城广场、新区扩展、五星级酒店建设、垃圾处理场改扩建等工程。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5平方公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二、小城镇发展

按照“依托产业、市场引导、聚集资源、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聚集、辐射能力,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结构协调的小城镇发展体系。把宾居镇建成集优质果蔬生产、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镇;把州城镇建成服务功能齐全、物流畅达的历史文化名镇;把鸡足山镇建成集旅游服务、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工为一体的佛教文化旅游名镇;把大营镇建成集清洁能源开发、民族民俗文化挖掘、旅游商贸服务为一体的新型能源示范镇;把平川镇建成集有机烟叶生产、中药材及咖啡种植、东部山区商贸物流集散为一体的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名镇;把力角镇建成白肋烟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镇;把乔甸镇建成海稍鱼特色饮食文化名镇;把钟英乡建成以发展山区无公害农业、水电业为主的特色旅游集镇;把拉乌乡建成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浓郁的生态旅游集镇。到2015年,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

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为目标,与中心集镇、中心村建设结合,与片区整体推进开发结合,与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结合。整合扶贫开发、新农村示范村、重点村、中间村、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扶贫开发整县推进和整乡推进试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素质有新提高、农村管理有新机制、资源配置有新优化、农村环境有新风貌、基层组织有新变化。“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132个扶贫重点村、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行政村)和400个中间村(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然村和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村)的建设目标任务,到2015年,全县绝大多数的自然村达到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的建设目标。

第三节 构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把投资与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改善民生、夯实基础结合起来,开放投资市场,降低准入门槛,扩大社会投资,增强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围绕国家和省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论证储备一批好项目、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扶持,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项目。到2015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2982万元(五年累计达2343284万元),年均递增20%。

一、交通网络

做好交通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开展大攀高速宾川段建设前期工作,实施好一批等级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加强运输管理,加快推进以县际高等级公路为枢纽,县乡公路为骨架,乡村公路为网状,客运货运站点分布合理的交通网络建设。到2015年,实现县城至县城总规控制的卫星乡镇公路达一级标准,其它各乡镇公路达三级标准,各乡镇驻地至所辖行政村公路全面实现弹石化,行政村至所辖各自然村道路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实现所有自然村通车目标。

(一)县际高等级公路。拓宽改造提级祥宁线宾川段、凤太线排营至牛井段、牛沙线西大桥至彩凤段为一级公路,共83公里,改扩建15.8公里宾邓线为二级公路。

(二)县乡村公路。新建或改建县乡公路11条292.9公里、农村弹石道路18条337.6公里、村道路基56条478.9公里、重要景区公路4条57.1公里、重点产业区公路6条111公里。实施安保工程5项238.9公里、危桥改造19座806米。

(三)客运货运站点。完善县城客运货运站点建设工作,抓好平川、钟英等乡镇公路重要枢纽点客货场建设,推动公共交通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快速客货运输网络。

二、水利网络

紧紧围绕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的要求和“兴水强滇”战略,以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山区“五小”水利工程为基础,加快水利项目建设步伐,提高水利化程度,注重人畜饮水安全,建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建成以水源工程为龙头,引输水干渠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旱能灌、涝能排的水利网络。“十二五”期间,新建仙鹅中型水库、芹菜塘小(一)型水库和两座小(二)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实施病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型灌区和中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增强综合防洪减灾能力。

三、电力网络

坚持以电源与电网配套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发电、供电平台,基本实现全县范围内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需求平衡,建成以水电、新能源开发为重点的覆盖城乡一体化的电力网络。“十二五”期间,积极配合国家搞好鲁地拉电站建设,继续抓好渔泡江铁川桥、平川河盘口箐和清水河新田电站建设;加快实施变电站建设和改造,新建3座110千伏变电站、10座35千伏变电站,改造1座110千伏变电站;抓好城乡电网规划、建设和改造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全县用电质量和供电保证率。

四、信息网络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力度,推进电信、互联和广播电视“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随时随地随需”的覆盖县域全境的信息网络。整合宾川电视台、宾川人民广播电台和宾川时讯的新闻资源,建成宾川新闻网。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建成以县农业网为中心,乡镇农业网为支撑的信息服务平台。

第四节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积极发展对外经贸,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形成以创新促开放、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招商引资

坚持国资、外资、民资并重原则,围绕园区招商、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在更大范围内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创税型、科技型、环保型、规模型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滚动建设招商专案储备库。抓好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建立规范廉洁、公正透明、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营造“高效、优质、简便、快捷”的服务环境和“亲商、便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招商环境。坚持主动靠拢、积极融入的理念,按照借势搭载、借船出海的思路,积极在交通、工业、旅游、环保、科技、人才、信息、文化、教育、劳动力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紧密合作,做到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公共事务协作管理。到2015年,争取利用县外国内到位资金达22.75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5%以上。

二、对外经贸

抓住云南省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侨乡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加大对外经贸企业的扶持力度,扶持企业开展质量、环境认证,争创出口品牌。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技术含量和增值率高的加工制造环节落户宾川,促进企业开展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施加工贸易升级战略,提高外贸出口服务水平,组织各项对外经贸活动,鼓励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出口,巩固和发展葱蒜、葡萄、柑桔、香叶油等农产品出口,重点扶持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促进宾川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发展。到2015年,全县培植进出口企业达12户以上,对外贸易商品总额达1亿美元以上,进出口额年递增22.4%以上。

第五节 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

坚持产业开发与资源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争取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

强化节约意识,强化政策引导和监督,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促进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采取综合措施,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认真分析水、土地等资源的承载力,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

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树牢生态优先理念,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积极实施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上沧湖湿地保护性开发和农村能源建设等行动和项目。抓好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大银甸水库环境保护。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收集率和处理质量,构建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一体化、无害化体系。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农业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全省生态乡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促进宾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到2015年,实现县域森林覆盖率达55%目标,力争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县。

三、节能减排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把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在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农村、政府机构六大领域,推进节能减排由制度和管理型向技术和工程型转变、产业由传统资源型向绿色、环保型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强化环境保护审批、能源消耗审计、节能减排监测等制度,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清洁生产。

四、发展低碳经济

大力推进低碳经济技术研究与应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不断优化能源结构,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不断增加森林碳汇。

五、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抓实国家优生促进工程试点县建设,大力提倡优生优育,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合理布局,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6.12万以内。

六、防灾减灾体系

坚持防汛与抗旱并举,建立洪涝干旱灾害应急处理防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建立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疫病防控体系。坚持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疫病、农残控制标准,建立农用投入品监控体系、农产品病虫草鼠害联防体系和农产品监测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建立科学的森林三防(防火、防病虫、防盗)体系。坚持走公共、安全、资源气象之路,建立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体系。按照人才、技术和设备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保障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建立环境保护和监测应急处理体系。

第六节 构建社会事业发展体系

按照社会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要求,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率、高水平、高覆盖的社会公共服务,让社会事业发展成果惠及公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科技事业

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增加科技投入占财政收入比例,加强科技人才队伍体系、科技信息网络传播工程、科技适用技术富民工程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实现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二、教育事业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体制,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逐步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完成101所学校撤并,创建1所达省一级高中办学条件中学,职业高级中学达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到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保持在70%以上,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

三、卫生事业

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医药卫生资源,重视农村医药卫生工作,抓实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提高医药卫生服务质量,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体系,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十二五”期间,抓好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扫尾工作,实施好县医院住院综合大楼、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等建设项目,使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在全州县市中仍处领先水平,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巩固发展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成果。到2015年,全县卫生安全监督覆盖率达100%,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人均期望寿命达75岁。

四、文化体育事业

积极挖掘宾川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努力把宾川独特的佛教、历史、侨乡、农耕、民族、特色饮食等人文社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县体育馆、档案馆、图书馆、文化广场、州城镇文武庙第二期保护维修、乡镇文化广播影视站(室)、白羊村遗址博物馆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视鸡足山、白羊村新石器遗址、州城历史文化名镇、侨乡文化、上沧萂村本主庙等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推进文化扶贫、农民健身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建设,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体育需求。

五、人才资源

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紧紧抓住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总数达36000人以上。

六、广播影视

以“三网融合”建设为重点,加快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整合资源建成“宾川新闻网”,按照国家规划,完成广播影视数字化建设,实施农村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强化行政管理职能,努力构建宣传引导体系、人才建设体系、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安全播出运行体系和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到2015年,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以上、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以上

第七节 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就业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构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不断完善失业、工伤、生育、安全生产等保险制度,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实施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安居房建设工程,完善城乡贫困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制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老龄、关心下一代、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全县人民。到2015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2500人,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人数达6万人。

二、民主法制建设

按照构建平安和谐宾川的要求,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提高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及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以巩固提升“省级先进平安县”创建成果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扩大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系统,充分发挥司法保障、法律服务、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等职能,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认真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综治组织的职能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三、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树立宾川文明形象和提高群众素质为目标,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乡风文明建设。着力在巩固成果、提高水平、拓展深化、增强实效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加强正确舆论引导,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舆论支持。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到2015年,把金牛镇创建为全国文明城镇建设先进镇和全国文明城镇,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文明单位。

第五章 “十二五”时期重点项目及资金筹措方案

第一节 重点项目

为实现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52982万元,“十二五”期间累计达2343284万元,年均递增20%以上的目标。本纲要规划拟实施的重点项目共157项(其中续建项目12项、新开工项目145项),规划项目总投资6495988万元(其中2010年末已完成投资595832万元、2011-2015年规划投资4795256万元、2016年后规划投资1104900万元),项目投资来源于政府投入、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等。

一、续建项目

续建项目12项,“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1757223万元。其中:工业项目4项,投资1689383万元;交通项目1项,投资51806万元;服务业项目2项,投资8000万元;社会事业项目3项,投资5069万元;城镇建设项目2项,投资2965万元。

二、新开工项目

新开工项目145项,“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3038033万元。其中:工业项目17项,投资2047242万元;交通项目21项,投资293812万元;农林牧渔水项目43项,投资271127万元;服务业项目16项,投资126741万元;社会事业项目23项,投资76392万元;城镇建设项目12项,投资139970万元;生态环保项目5项,投资459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与扶贫项目4项,投资15653万元;其它类项目4项,投资21196万元。

第二节 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方案

“十二五”期间,项目建设必须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路子,政府要加强规划与引导,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激活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同时,准确把握,用好、用活相关的优惠政策,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以及国家退耕还林、生态保护、以工代赈力度加大的机遇,争取更多资金扶持。公益性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州资金投入,加快发展步伐;半公益性项目,部分争取中央、省、州资金支持;经营性项目,按照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采取银政合作、企业自筹、招商引资等形式吸引、筹集建设资金。

第六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美好蓝图,是指导全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全县上下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动员和组织多方力量保障“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顺利实施。

一、解放思想,形成发展氛围

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冲破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政策措施,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吃透中央和省、州的政策精神,加强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超前谋划,广借外力,谋求发展。深入宣传规划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举措,在全县上下形成贯彻实施规划的浓厚氛围。

二、健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

将科学发展思路和真抓实干精神结合,形成以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强有力实施组织体系。及时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跟踪、督促、检查各项任务落实情况,加强规划实施执行的监管力度,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实施的强制力、约束力,对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进行回顾,形成评估报告,按程序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定。同时,规划实施期间遇到形势变化或其它重大原因,致使原内容不适应新形势而需要修订或废止时,对局部内容进行研究调整并报经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

三、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共同富裕和改善民生,不断深化农村、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医药卫生、财税体制、投融资等各项改革,加大其他领域的改革创新力度,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四、强化投资,做好项目储备

强化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推进储备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完成概念项目到项目建议书再到可研报告,以至到初步设计工作,把前期工作进度与储备项目深度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建立项目带动长效机制,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保障项目融资需求。继续实施招商引资首位战略,积极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促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宾川;紧盯国家投资导向,有的放矢筛选、开发、包装一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项目挤进国家投资计划“笼子”,力争国家投入;鼓励设立民间投资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和贷款担保基金,探索仓储抵押、企业联保、产业基金担保、专利技术及商标权抵押等新模式,争取各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宾川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构建金融机构功能互补、充满活力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合法进入投资领域,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为民间融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担保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

五、转变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转变政府部门职能,提升政策吸引力、服务亲和力、文化感召力,增强与发展相适应的县域软实力,优化发展环境,吸引项目、资金、技术落户宾川。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研究、制定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采取奖励、减免税收、完善相关设施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加强企业证照换发、年检年审等服务,对新上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相关部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给予办理审批立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土地红线图、林业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劳动用工、消防、环保与建筑相关的各类证照等,营造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把社会治安作为放心投资的第一环境,构筑覆盖全县的社会安全预警网络和应急反应体系,对涉企“三乱”行为有报必查、有查必果,严厉查处涉企案件,坚决打击地痞地霸,对强行参工参运、索拿卡要、阻工闹事、阻挠重点工程建设的从重、从快处理,对突发性事件,随发生、随排查、随调处、随上报,为客商投资、企业经营营造良好的安全放心的投资环境;在强化宏观职能弱化微观管理、建立符合县情的公共服务模式、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系等方面下功夫,制定并落实后续监管措施和办法,强化间接管理和事后监督,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的作用,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提高公共产品的总量与质量,使公平服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

六、引进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把培养引进人才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认真制定落实引进人才的规划和政策,为各类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优厚的待遇。同时,对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优秀科技人员和获得各级科技成果的人员实行重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我县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通过依托大专院校和职业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各类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主动走出去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引进。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核心,用政策吸引人才、靠培养造就人才、依机制用好人才。

七、保护资源,促进持续发展

立足发展生态经济,切实把资源保护与培育摆在战略位置,坚持资源保护、培育和开发、利用并重原则,做到资源永续利用。对资源全面实行整体规划,优化布局合理开发,适度规模。保护资源以预防为主,保护与治理,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落实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建立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资源保护培育和开发管理体系,实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