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精准扶贫”的宾川答卷

发布时间:2018-07-05   浏览次数:   【字体:

“精准扶贫”的宾川答卷
2014年以来,宾川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州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和“三率一度”考核评估指标,深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思路转化、观念转变、发展转型的宾川脱贫攻坚之路,交出了一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宾川答卷。
构建五大作战体系,合力攻坚咬定“谁来扶”
一是构建组织领导体系。实行县乡两级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成立县乡(镇)精准脱贫攻坚领导组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构建起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高效运转的“作战部”。实行“书记抓、抓书记”,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脱贫攻坚总指挥作用,构建县乡村组“四级书记”齐抓扶贫的工作格局。二是构建扶贫政策体系。制定了以《关于举全县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和《宾川县脱贫摘帽工作方案》为统领的脱贫攻坚“2+X”系列政策,配套出台36个综合性政策文件和17个脱贫奔小康行动计划,制定完善了18个行业部门2018—2020年扶贫行动计划,确保方向明、目标准、措施实、后劲足。三是构建要素保障体系。累计选派530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确保每个行政村不少于2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组建31支脱贫攻坚突击队,稳定脱贫攻坚干部队伍,累计选派挂职副书记19名,挂职扶贫副乡镇长39名;4730名干部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村挂包、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工作队驻村全覆盖。制定《宾川县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和工作队员召回、季度测评等办法,确保工作队员沉下去、能干事、干实事。四是构建工作责任体系。保证目标任务不落空,严格实行“县负总责,乡镇主体实施,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层层立下军令状;严格落实县处级领导挂乡(镇)包村挂点制度,统筹指挥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严格落实部门帮扶责任,制定帮扶计划,逐乡逐村建立帮扶台账,逐户逐人落实帮扶责任。全面实行“挂图作战”,县级制作脱贫攻坚作战图、目标任务表等7张作战图(表),乡镇制作脱贫攻坚示意图、目标任务表、精准施策表、项目一览表“一图三表”,村级制作脱贫攻坚示意图、目标任务表、贫困人口进出动态表、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表、重点工作落实表“一图四表”,统一制定贫困户《精准扶贫工作手册》、帮扶明白卡、退出明白卡“一册两卡”,从县到乡到村,各个层级都有“作战图”,图表上扶贫对象分布、脱贫目标、保障措施等一目了然,让各级帮扶干部时刻做到肩上有责、心中有数、手中有活。五是构建督查问责体系。成立脱贫攻坚督查组,通过定期不定期督查、明察暗访等加强监督和执纪问责,严肃查处脱贫攻坚中作风不实、成效不明显、不作为、乱作为及各种违纪违规行为。完善督查通报制度,对各乡镇脱贫攻坚实行周通报、月通报、季通报和专项督查评估。实行“四问责”,即:凡出现建档立卡对象识别不精准、无脱贫计划、脱贫帮扶措施不实的,问责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凡脱贫攻坚出问题的行政村,问责村党总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乡镇挂钩领导、乡镇主要领导;凡反复出现问题的乡镇,问责挂钩乡镇的县处级领导;凡被问责的乡镇,对负责该乡镇督导工作的县评议办干部进行问责。2014年来,在全县脱贫攻坚中给予党政纪处分29人(1人受到双重处分),问责处理8人,谈话函询3人,约谈或提醒谈话16人。
动态管理规范评定,四个精准锁定“扶持谁”
2014年以来,按照中央及省州的安排部署,开展了六轮扶贫对象“回头看”及动态管理。一是严格标准,精准识别。2017年5月,启动“干部基层百日行”活动,对全县80668户农业人口开展了两轮全覆盖入户调查走访、信息核查、过滤、甄别,做到了“四个不漏”(乡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制定了“动态管理”时间表和责任细化分解目标,严格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程序规范精准识别,实现扶贫对象精准纳入。二是动态调整,精准建档。通过脱贫攻坚预评估、普查评估等大规模专项行动,高质量完成省州县系列专项行动和3轮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最终确定新纳入建档立卡257户960人,识别不精准退出(剔除)448户1506人,2014年至2016年已脱贫户返贫43户160人,实现零漏评、零错评。三是核对信息,精准管理。认真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等专项行动,对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国办系统大数据平台的贫困人口增减、基本信息进行了核实修正清洗工作,修正了3万多条信息。同时配套做好户档、村档、乡镇和县级档案的完善和规范,真实记录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和档案精准管理。四是分类帮扶,精准退出。通过系统掌握贫困人口分布和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进行分类指导、分类帮扶、分类管理。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对拟退出贫困户进行逐户核查评估,对符合脱贫标准的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实施退出,及时完善档案信息,确保实现“五个统一”(国办系统数据、扶贫工作手册、帮扶明白卡、退出明白卡、贫困户脱贫销号“双认定”表),让老百姓“清清楚楚算账、明明白白脱贫”。通过“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动态管理工作的扎实开展,扣紧了精准扶贫的第一粒“扣子”,破解了脱贫攻坚中“扶持谁”的难题,实现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为圆满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村到户精准发力,整合力量践行“怎么扶”
围绕“扶持谁”这个靶心,按照“到村到户”的具体情况,整合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精准发力践行“怎么扶”。一是三方合力不缺位。按照“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要求,落实好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脱贫攻坚政策要求,以县为平台,积极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方力量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实现扶贫力量不缺位。2014年来,全县投入脱贫攻坚资金49.71亿元,其中,中央省州县四级专项扶贫资金3.65亿元,行业部门投入资金21.65亿元,银行贷款23.87亿元,企业或社会捐赠资金5456.78万元。先后实施了一大批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整乡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直过民族”脱贫攻坚等扶贫工程,初步形成以大永高速、3条二级公路和行政村通硬化路为骨干的交通网,通车里程4422公里;建成以水库为重点,干支渠为骨架,滴灌为末梢的高效水网,输水干支渠411公里,建成高稳产农田37万亩,全县水利化程度达81%。依托宾川“好水网”基础支撑,“好电力、好交通”的助推,“好气候、好田地”资源禀赋成功转化为高原特色现代高效农业为主导的产业扶贫优势。二是“三法”增收不受穷。根据贫困村“自然禀赋”形成的特色产业区域比较优势和贫困户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构建“三法”到户增收机制,实现扶贫对象不受穷。产业增收法:对有条件发展产业的96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整合产业发展资金1.25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4.27亿元,实行“一村一业”和“一户一策”帮扶方式,走“种养相加、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产业增收之路,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培植葡萄11565亩、烤烟9959亩、核桃36815亩、花椒15800亩、生猪34382头、生态鸡101238羽、牛羊38621头(只)等到户增收产业;利益联结法:对自身缺乏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方式,累计向17家企业合作组织发放扶贫项目贷款3.73亿元,参与利益联结的3680户贫困户获得帮扶金2355.2万元,通过葡萄、柑桔、生猪等高效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增加收入;务工挣钱法:对有剩余劳力和生产空余时间的贫困户,通过组建34个行政村劳务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社员904户,实施“千人劳力转移·助农增收脱贫”工程,全县累计完成劳动力转移92416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71122人次、就业培训4204人;完成建档立卡劳动力转移就业4686人、劳动力培训25047人次、就业培训1136人次,整合交通、林业、水务、国土等部门项目,为沿江贫困村提供绿化护林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岗位237个,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初步实现了“一人输出、全家脱贫,多人输出、快速致富”的目标。三是三项保障不漏人。教育保障全覆盖: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责任体系,做好精准组织入学、精准动员返学,做到精准控辍保学。落实国家“奖、助、贷、补、免”等普惠资金2.55亿元,整合部门教育帮扶资金600万元,构建“普惠+特惠”“卡户+非卡户”“义务教育内+义务教育外”的教育帮扶新模式,确保建档立卡户子女不因贫辍学。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以创建全国健康扶贫示范县为抓手,建立全县农村常住人口家庭健康档案80668份、个人健康档案32.2万份,建档立卡户在定点医院看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全面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达95%以上,一站式结算全覆盖,全面建立起“258”政府兜底制度(整合资金1200万元,设立健康扶贫和民政部门救助基金,贫困户看病按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后,剩余部分由救助基金兜底,确保了建档立卡户在县级、州级、省级医院看病一年内累计自付支出分别不超过2000元、5000元、8000元)。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2015-2016年,实施建档立卡户2992户10480人扶贫安居工程,2017年实施4类重点人员、重点户和边缘户及其他住危房农户3808户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住房建成后整合民政临时救助金、“扶贫日”干部职工捐款等,按照1500元/户、2000元/户两个标准补助搬迁费配置生活必需品,保障特困群众入住新居后的基本生活条件。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保障全覆盖。四是三个托底不掉队。扶贫+低保托底: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两项制度衔接,严格“一评三审三公示”程序,将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598户12304人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651户1898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将农村低保标准从2556元/人/年提高至3252元/人/年,提前实现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因学致贫救助、特困供养人员救助、因病致贫救助、社会保障兜底力度,确保帮扶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直过民族精准扶贫托底:制定“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贫困村脱贫攻坚精准帮扶意见,从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易地搬迁、行业部门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公益岗位托底、筹措救助基金等方面对沿江6个贫困村进行精准扶贫。选派95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和优秀后备干部组建31支脱贫攻坚突击队,对57个贫困村村民小组开展重点帮扶。整合资金500万元设立“直过民族”救助基金,普通救助在1000元至2万元之间,有效解决了“直过民族”群众因灾、因病、因学致贫及返贫面临的特殊困难。易地搬迁安居置业托底:实施2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共搬迁安置920户35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0户1427人。2017年,整合易地扶贫专项资金、部门整合资金和金融贷款6800万元,实施了大坪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设,针对居住在金沙江、渔泡江沿岸的2个贫困村8个村民小组98户358人实行易地搬迁安居置业托底,已建成98户安居房,种植137亩沃柑、205.7亩突尼斯软籽石榴,套种小葱206.6亩,实现了当年“挪穷窝、置新业”,彻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生存发展现状,兑现了“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不落下一个贫困对象”的政治承诺。
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创建长效机制“拔穷根”
加快高效节水农业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三农金融创新改革步伐,推广“金果贷”“惠果通”“农果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好经验好做法,依托高原特色农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势,大胆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有效提升贫困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提高政策性补贴收入和土地流转等财产性收入比重,构建起稳固的长效脱贫增收机制“拔穷根”。一是试点先行,达标出列。以贫困村村为试点,创建了“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庄园+科技体系+葡萄基地”五位一体的“1+5”帮扶机制,建成200亩根域限制栽培“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构建起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年收益60%用于贫困户分红、20%作为合作社管理运营费用、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8%作为基地运营机动资金、2%作为企业技术支持服务费用),探索出了“党组织+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村精准脱贫“三转一升”(基层组织由弱变强、集体经济由无变有、贫困群众由贫变富、公共服务有效提升),并于2016年率先脱贫退出贫困村。2017年,村1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7800元,脱贫退出122人,未达到脱贫标准仅12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5%。目前,该模式被州委州政府列为全州产业扶贫主推模式,助力全州脱贫攻坚。二是复制推广,成效彰显。结合镇情、村情和企业、贫困户意愿,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的要求,采取“涉农企业带、龙头企业带、农业庄园带、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四种推进方式丰富和发展“党组织+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全县建立了得底么“党支部+互联网+农户”电商营销型、新庄“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农旅文融合发展型、“党支部+企业+贫困户”劳务输出型、菜甸村“党支部+合作农场+农户”集约化生产型为代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业扶贫新格局。17家企业合作组织与36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户均分红3200元。如:乔甸镇海稍村委会新庄村创建 “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农旅文融合发展型产业扶贫模式,为新庄村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务工收入33964元、土地流转收入27161元、农产品销售收入3870元、入股分红8492元,为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39200元,有力地助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三是科技创新,产业转型。通过自主创新、县校合作、县企合作等方式,以葡萄单幅连棚降密提质促早熟技术、避雨栽培技术、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绿色防控技术、自压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间套种和秸秆还田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为重点,实施科技示范、科技培训工程,科技措施推广率达100%。《宾川水肥一体化自压滴灌技术》和《宾川红提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被列为云南省地方农业规范,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推动宾川高原特色农业走上“融合创新、多元服务”的产业融合转型升级之路,全县共同绘制出了一幅“坝区葡萄园、坡地桔果园、山区核桃园、江边咖啡园”的美丽幸福新家园产业蓝图。2016年,全县以优质水果、特色蔬菜、烤烟为主的种植业总产值达61.67亿元,亩均产值达16638元,两项指标分别排名全省129个县、市(区)第一和第三。四是七改三清,宜居宜业。以“美丽宜居”为灵魂和主线,实施农村“七改三清”行动。2014年以来,采取对建档立卡贫困乡镇和贫困村优先安排实施136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4个省级重点建设村、9个州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27个“三清洁”示范村、14个省级民族项目、2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保障安居房建设等各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实现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覆盖率达95%以上。探索创新并全面推行了“1+7”环卫保洁长效管理“宾川模式”,全面推行县乡村组四级“河长制”,农村垃圾清运费收取率为85%,有效推动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垃圾跨区域处理、水污染防治等生态文明建设。全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从原来的46%提升到82%,每年利用秸秆达18.04万吨,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全县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五是沪滇协作,对口帮扶。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州党委政府关于东西扶贫协作的安排部署,上海浦东新区与我县结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帮扶,2017年支援资金1000万元,实施大坪地村道路建设和人居环境美化、绿化提升工程,在彩凤和鱼棚建设了560亩沃柑种植基地,惠及农户1085户、41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469人。采取县校合作方式,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由华侨庄园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建设葡萄研究所,成立王世平专家、张才喜省级专家工作站,开通云南开放大学网络在线教育平台,构建沪滇合作新模式,开展种植模式创新、优良品种选育、土壤保护与改良、病虫害防治、水肥一体化、农业观光旅游等方面的研究和示范,共举办到上海培训班13期,培训干部50余人次,三年内将为宾川县培养1000名农民大学生、10000名持有农业技能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组织参加了“2016第十届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有限公司将与宾川县涉农企业进行对接,建立产销合作。通过沪滇合作的“桥梁”作用,搭建平台,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宾川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带动宾川县农业产业扶贫,实现了共同发展。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坚决如期达标“摘穷帽”
紧盯思想脱贫精准发力,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干部基层百日行”“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百日行动”等活动,以干部扎实的工作作风影响和带动群众,稳步提升“三率一度”,坚决如期达标“摘穷帽”。一是政策宣讲,转化观念。将“精神脱贫”和“扶志”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充分利用“挂包帮”“转走访”“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等活动,通过组织召开户主会、党员会、群众会、村民代表会、培训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日常宣讲等方式,广泛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让群众了解各种惠民政策,促进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振信心,以感恩的心态、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二是示范带动,改变习惯。在“干部基层百日行”活动中,组织广大干部全方位、无死角服务群众,强化示范带动,指导和帮助贫困户搞好个人卫生,整理家庭内务,清洁美化亮化庭院,为沿江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配置“三柜”(电视柜761个、衣柜864个、碗柜730个),添置了一批衣服、被子、大米、食用油、电饭煲等必要的生活物资,逐步引导贫困户改掉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良好生活习惯。深入开展自然村村民自治,成立客事办理“红白”理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培养文明乡风。三是氛围营造,唱响主旋律。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内外宣传、氛围营造列入日常重要工作,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和微博微信等媒介,通过全媒体报道、全景式展现、联合式作战,系统全面展现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成效。发放《宾川县精准扶贫政策指南》《宾川县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等宣传折页、农家挂历近10万份,扩大脱贫攻坚政策知晓率。在主要公路沿线、集镇乡村重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周边墙面及民居空白墙面等地方绘制文化墙,书写、悬挂、张贴脱贫攻坚标语,形成“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先扶志”“富口袋必先富脑袋”的舆论氛围。印发《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扶贫日大型募捐活动,2014年以来,累计募捐扶贫款1708.03万元,全社会关注贫困、关心扶贫的氛围基本形成。四是典型引领,凝聚正能量。积极开展脱贫攻坚知识竞赛、扶贫征文、讲好宾川扶贫故事宣讲大赛、脱贫攻坚奖评选等系列活动,深度挖掘勤劳致富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深度宣传脱贫典型事迹,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凝聚正能量。挖掘一批在全县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的勇于担当、事迹突出、群众认可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引起共鸣、形成共识,凝聚和激发扶贫济困的强大正能量。五是素质提升,增强内动力。坚持扶贫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激励机制,贫困户主动发展生产、外出务工增收意识明显增强。累计组织农村劳动力开展核桃、柑桔、葡萄、石榴、青花椒种植和畜牧养殖实用技术培训 71122人次,让每户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项种植、养殖技术或一门手艺,增强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宾川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仅仅只是走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步。今后,宾川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全方位、多维度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承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小康任务,谱写中国梦的宾川乡村振兴篇章。
党建引领幸福路
走进村,远处看一排排整齐的大棚,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走进葡萄产业扶贫基地,一排排小葱郁郁葱葱,逗人喜爱,更有长势喜人的葡萄生长在一座座根域限制器内,加上现代化的机械,自动施肥、给水,仿佛置身在一座现代农业企业。
“多亏了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不仅给翻修了房屋,改建了院子,还提供资金、技术帮助我们发展产业,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文飞如是说。多年来,由于患糖尿病,他多次住院治疗,家里还有一位小孩上学,全家人的生活仅依靠妻子打零工和种植0.5亩葡萄的微薄收入支撑,生活十分贫困。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镇里帮助他家把房子修了,又让他加入合作社,还让他在基地里打工,年底还有分红。说到这些,李文飞脸上堆满了笑容,原本不幸的一家,迎来了幸福新生活。也正是凭借着产业扶贫基地,大营镇村141户、45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彻底“拔穷根”。
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是宾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群众作出的庄重承诺,县委、县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对脱贫攻坚工作决策部署上来,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层层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健全工作机构,配强工作力量。推行县乡领导干部抓党建工作制度,实行县委常委挂镇包村、其他副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领导挂村包组的“双挂双包”责任制,做到每个贫困乡镇、贫困村都有领导和部门挂包,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实现乡(镇)村组党建联系点和挂钩帮扶全覆;着力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大力选拔对待群众有感情、带领群众有办法、扶贫攻坚有成效、清廉自守有正气的优秀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强势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作用、积极进行探索,做到“哪里需要扶贫,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党员就帮扶到哪里”,在精准扶贫中舞好基层党建“龙头”,发挥好战斗堡垒和排头兵、“主心骨”作用,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大营镇村村委会是一个贫困村,村党总支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多样,在吃透村情民意、咨询考察的基础上,集体讨论决定探索建立了“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生产型扶贫模式,由赵信林、赵灿珍等四名共产党员牵头,发动组织全村1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抱团成立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和产品销售等服务,通过国家和地方产业扶贫贷款入股投资1500万元,流转200亩土地,建立起一个智能化葡萄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保证每年按期兑付贫困户土地流转、劳动力就业两项收入的基础上,每年从项目收益中扣除100万元用于偿还贷款,余下的年收益60%用于贫困户分红、20%作为合作社管理运营费用、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8%作为基地运营机动资金、2%作为企业技术支持服务费用。
基地创建之初,面对贫困户无担保、无抵押、启动资金贷款难的情况,赵灿珍、赵信林等四名共产党员不等不靠,说服家人,以家庭财产为担保贷款500万元,县镇村三级72名挂包帮扶干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保贷款705万元,逐一破解了土地流转、资金贷款、技术支撑、产品销售等难题,实现了“流转一片土地,合作一家企业,建立一个基地,扶持一个产业,创立一套机制”探索出了党建扶贫双推进“村模式”,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宾川又把扶贫和党建同推共促,复制、推广了平川镇得底么“党支部+互联网+农户”电商营销型、乔甸镇新庄“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农旅文融合发展型和党支部+企业+贫困户”劳务输出型等扶贫模式,通过涉农企业带、龙头企业带、农业合作社带、农业庄园带,建立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链接机制,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户以入股、投劳、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实现“小群体”“弱群体”与“大龙头”、“大市场”的有效连接,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业扶贫格局。
以前我们的山药主要是用摩托车运到平川和古底卖,现在邮政公司在村委会建起了收购平台,我们就直接背去村委会卖给他们,又方便价格也比普通市场上高出好多。”平川镇得底么村委会羊二坪村群众谢正武如是说。据说他已经通过村委会和省邮政公司建的收购平台多次销售山药,他家两亩多的山药,可以卖1万多元,仅通过山药销售一项,就帮助他家实现了脱贫。
实施“强基”工程,全县各级党组织引领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奔赴挂钩帮扶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讲政策,面对面听真话,实打实交真心,干群齐心协力抓实党建脱贫“双推进”。全面实施“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金果贷”、“惠果通”贷款模式,服务农村党员群众自主创业,为党员和群众搭建致富“金桥”,巩固扶贫成效。积极推动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进入电子时代,全县建成基层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102个,建成村经组织活动场所703个,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9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
党旗映红扶贫路,通过党建与扶贫“双推进”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各族贫困群众修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专用快车道,也加快了全县脱贫摘帽的步伐和节奏,更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消除农村危房 改善入住质量
2014年以来,宾川按照“政府主导、农户自建,科学规划、连片推进,精准实施、突出特色”的原则,由县级统筹,乡镇具体实施,通过严控标准,精准定位,精心组织,圆满完成了全县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解决了贫困群众住危房、无住房的问题,为提升全县人居环境、顺利脱贫摘帽提供了有力的住房保障。
2015-2016年,实施建档立卡户2992户10480人扶贫安居工程,2017年,为彻底消除农村危房,以“4类重点对象”为主,对全县的“非4类重点对象”居住危房的农户,也按照农村危房改造的要求,同步实施改造提升,2017年共实施危房改造3808户。通过对标国家政策,坚持“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总要求,我县“4类重点”和“非4类重点”双管齐下、同步推进,走出了一条切合宾川实际、群众认可的脱贫安居新路子。
改出了美丽家园,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全面消除现有农村存量危房,住房质量全面提升。
改出了美丽乡村,引领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省级示范村建设,实现了危房改造与庭院美化、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的“四个同步提升”。厨卫入户、人畜分离,庭院美化同步提升。农村垃圾、生活污水等治理成效明显,环境卫生同步提升。文化广场、村庄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危房变新房、村庄展新颜,基础设施同步提升。将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文明新风写入村规民约,村民自管、自治新格局逐步形成,人文环境同步提升。
改出了干群合力,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建房资金问题,解决了群众想建房但资金不足难题,缓解了群众建房资金压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建房的积极性,群众主动参与拆旧房、建新房,清洁家园、美化环境,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向各领域延伸,通过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群众真心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更加坚定了他们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老百姓和党员干部的心贴得更近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改出了幸福生活,构建了和谐农村好氛围。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困难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住房难题,在进一步引导他们破除陈规陋习、转变生活习惯,将危房改造与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村经营主体向多元化发现发展,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收入稳定增长,健康、文明、绿色、积极的生活新方式正在形成,群众日子越过越舒坦,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